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 B.首辅权力失控 |
C.内阁取代六部 | D.君主集权加强 |
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 B.丞相制度的废除 |
C.殿阁大学士的出现 | D.军机处的设立 |
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
地区 |
价格 |
江苏 |
米谷每石中价1.5~1.6两白银 |
湖广 |
米每石1.4~2两白银 |
江西 |
米每石1. 5~2.3两白银 |
山西(部分地区) |
米麦每石1.5~2两白银 |
山东(兖州、泰安) |
粟米每石1.4~1.8两白银 |
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 B. 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
C. 粮食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 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
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北宋“不抑兼并”,农业渐趋衰退 | B.北宋“抑商”力度逐渐加大 |
C.王安石变法“理财”,收效显著 | D.北宋时期封建经济持续繁荣 |
清朝末年,清廷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政治。五大臣在考察报告中提到德国时说:“德国以威定霸……立国之意,专注重练兵。故国民皆有尚武之精神,即无不以服从为主义。……其人民习俗,亦觉有勤俭质朴之风……盖其长处,在朝无妨民之政,而国体自尊;人有独立之心,而进步甚猛。”材料反映五大臣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态度是
A.赞赏,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传统且成为强国,这是清王朝向往的 |
B.否定,让国民尚武、“无不以服从为主义”,有违中国传统礼教 |
C.否定,国民享有参政权利“有独立之心”,不利于加强专制统治 |
D.赞赏,德国用武力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富强,并在一战中取得主动 |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在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名列其中。成都某校历史科研小组参观考察了该遗址,下列是他们列出的有关宋代地层遗迹的记录,其中有误的是( )
A.遗址中有残缺的纸币“交子” | B.一个冶铁作坊遗址内有用煤的痕迹 |
C.一个陶瓷作坊遗址中有许多粉彩瓷器 | D.街道遗址中住宅区与商业区交错 |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体制,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 |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 |
明朝时松江的地方志中记载“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都)从此出”。这种现象使
A.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 B.国家税收大为减少 |
C.农业大国地位动摇 | D.农村土地大量荒芜 |
从秦朝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皇帝个人独断的随意的决策容易出现失误 |
B.助长唯上是从的因循守旧之风 |
C.极力扶助小农经济的顽强发展 |
D.造成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时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士人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
A.秦末农民战争 | B.唐中期安史之乱 |
C.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 | D.清末八国联军侵华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