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青铜器“卫盉”,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器内盖所铸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 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货币单位)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这说明当时的西周
①存在货币交易的现象
②出现土地转让的情况
③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④青铜铸造业超过商朝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些说明
A.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B.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
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 B.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 D.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 |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
C.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 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
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 | 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 |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 | 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
A.苏商和晋商 | B.浙商和晋商 |
C.徽商和晋商 | D.苏商和徽商 |
宋初明令禁止商人参加科举考试:“凡命士应举,谓之锁厅试。所属先以名闻,得旨而后解。既集,什伍相保, 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到了英宗时期,“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亦听取解。”商人同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做官。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 B.宋代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C.宋代商业已成为封建经济的主体 | D.宋代出现“工商皆本”的思想 |
《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成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辅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 B.六部职能的衰退 |
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 D.宰相权力的反弹 |
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 B.经商方式灵活多样 |
C.官府鼓励经商 |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
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 )
A.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 |
B.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 |
C.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
D.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普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