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D.坊市制继续实行 |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宋史·食货志》载,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年)“界(期限)率赠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而成都乏用,用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这段话表明北宋时期( )
A.政府缺乏控制纸币发行量的有效机制 |
B.纸币的发行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 |
C.纸币发行之后成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
D.政府发行纸币最早始于成都地区 |
乾隆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清)朝因之。顾商贸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这表明( )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从中得出的信息最确切的是( )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
B.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
C.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时间限制 |
D.江南经济的繁荣 |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 )
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 | B.宋朝统一全国 |
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 D.小农经济的发展 |
《后汉书•王符传》:“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游食者众。”面对此情况,统治者应该采取( )
A.闭关锁国政策 | B.重农抑商政策 |
C.中央集权制度 | D.郡国并行制度 |
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 B.物流通畅的草市 |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 D.工官监管的夜市 |
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朝)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所反映出的政策
A.阻断了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 |
B.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
C.抵制了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 |
D.给沿海地区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 |
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这一描写反映出北宋开封
A.商贸繁荣,娱乐活动众多 |
B.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都市 |
C.已经打破市、坊之间的界限 |
D.成为中外经济交流的枢纽城市 |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