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材料主要表明( )
A.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 |
B.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 |
C.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 |
D.当地商业活动注重社会公益 |
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B.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
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 D.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
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
D.市民文化危及了封建统治基础 |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 B.汉朝丞相 |
C.唐朝六部尚书 | D.明朝内阁大学士 |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晋商家族则有“学而优则贾”的传统,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
B.晋商经营理念先进 |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
D.科举制度已经衰落 |
1397年,刘三吾等受命主考会试,结果录取的都是南方人。这引起北方士人的强烈不满。朱元璋命张信等人复查,但结果仍如此。有人上告说刘张等人串通,朱元璋大怒,在处置了刘张等人后,又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士人,史称“南北榜事件”。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科举公平选拔人才古今同理 |
B.解决考试和区域公平的矛盾 |
C.笼络北方士人借以巩固政权 |
D.避免科举取士过分倾向南方 |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但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表明( )
A.宰相制度一直都存在 | B.皇权曾一度削弱 |
C.内阁权力失控 | D.君主集权强化 |
一位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行事模式:“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他应该在哪一机构中任职( )
A.南书房 | B.内阁 |
C.锦衣卫 | D.军机处 |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 B.唐朝 | C.明朝 | D.清朝 |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
C.内阁权力自于皇帝的旨意 |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
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
B.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
C.掌握军权,担任安全保卫 |
D.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