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关于西方为何主宰世界的问题,“长期注定”理论的观点是,自从史前时期,某一关键因素使得东西方判然有别。其中以马克思的版本最为重要,影响力也最大。19世纪40年代为《纽约每日论坛报》中国问题专栏撰稿的马克思指出,政治才是确立西方主宰地位的真正因素。他认为,数千年来,东方国家是如此的集权和强大,以至于阻遏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古代的欧洲从封建主义进化到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又带来了共产主义,而东方却滞留在君主专制阶段,无法走上与西方一样的进步道路。
———《西方将主宰多久》,【美】伊恩•莫里斯著
评价材料中关于西方为何主宰世界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市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日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材料三的观点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廷乾隆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事工役。……洋货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其职能是向海关承担代缴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这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在长达一个半世纪里始终相沿未改。……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行制度,乃是清廷实施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
材料二 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
——以上材料均摘自互联网百度百科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分别对中荷两国造成的历史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1)材料一显示,在专制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矛盾?基于此考虑,明太祖在政治体制上有何改革?
(2)据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材料一所反映的矛盾,唐、宋两代各采取了哪些重要的政治措施?
材料二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政治产生的影响。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1836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从丈夫那里学到“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侵占”等谋略。1857年,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第二年,在大英帝国沿海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形成了“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在经济、科学、文学、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材料二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7岁被选秀入宫,27岁垂帘听政,执政48年。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治国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春秋末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秦汉按编户征收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赋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明后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清雍正初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折成银两征收,正式废除人丁税。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主要税种和赋税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赋税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为城市贵族。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渴望。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做“世俗的拉丁诗”。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1)结合所学,概括11-13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宋元时期的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20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体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以来,我国古代城市的基本模式,是一种严密封闭的街区结构。以唐代长安、洛阳为例,除了用高大的城墙封闭整个城市以外,在城内,皇宫被封闭。百来个居住区——坊,三两个商业区——市,又分别用围墙各自封闭起来。白天开放,黄昏关闭。坊与坊之间,有若干条横直大街。大街两旁,没有商店,也没有普通的民居。只有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僚府第才能临街开门。汉代临街开门的资格是万户侯。
——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是在封建主的领地或教会领地的包围之中出现的,以商人为首的城市居民通过与封建主的斗争取得了城市的自由。中世纪的城市是一个自治团体:一方面是相对于封建领主统治的自治,另一方面则是自我管理或自我统治。在形式上城市的自由是通过城市同封建领主之间订立的宪章或条约来确定的,城市必须向封建领主纳税,但后者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这样城市就成了一个自治自由的世界。而包围着它的却是一整套以束缚个人自由为特征的封建体系,所以德国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城市自我管理的核心是它的市民群体。市民是享有公民权的城市居民,因而市民群体就是城市的公民群体。市民的公民权赋予他们参与城市事物和城市管理的权利。
——摘编自徐芳亚《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材料三 宋代时“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宋代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市镇通常也没有修筑一道画地为牢的城墙,因为作为自发的商品交易中心,它们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征。
(2)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材料三中“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的理解。
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
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三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
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摘编自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并综合上
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边疆学派”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J.特纳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如下图)。
请回答: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同治中兴是指清朝统治者在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所谓“武功”、“文治”。这一时期中国文士集团“文以载道,六经皆载道之文也。故言文者,必权与于经”,由于传统的价值标准的影响,忠君的士大夫在任何特定时期都不得不满足于清帝所给的回旋余地。经世派中人物,凡是不能适应地主阶级在所谓“治世”的新需要的,或是在适应地主阶级在所谓“治世”的新需要中反应迟缓的,往往被罢官以去,不再叙用,或者是屡罢屡用,沉浮宦海。因此,官场中的领导者们奉行中庸之道,对内妥协,对外防守。
——摘编自郭文菁《同治中兴与明治维新的领导集团比较》
材料二然而,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治年间“武功”、“文治”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分析“同治中兴”的进步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史学家评价这一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文帝之时”,史称“昭宣中兴”。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 |
广州贸易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与东南亚诸国贸易频繁,成为一个造船、军事和外贸基地。 |
唐朝 |
设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开创了历史上长达千余年的市舶制度,开辟了“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到大食国)的贸易航线。 |
宋朝 |
1080年正式修订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法”。广州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和世界东方大港。 |
元朝 |
广州受到挑战,但仍不失为“蕃舶凑集之所宝货丛聚”的重要贸易港口。 |
明朝后期 |
废除“海禁”政策,广州市场和世界市场进一步紧密联系。 |
清朝 |
1757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广州一直是“朝贡贸易”与市舶贸易最重要的口岸。 |
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英国世界贸易图 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广州港对外贸易过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的原因。 依据材料二,归纳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分析指出在此期间中国对外贸易性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2)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9 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