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神宗实录》中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威福),下侵六曹之职掌(职权),终以取祸。”叶向高认为明朝内阁( )
①是中央决策机构 ②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③权力膨胀易招祸④阁臣的职权由制度决定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③④ |
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靠农业致富的人越来越少 |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 D.商品经济繁荣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郡国铸币出现失控,放民铸钱成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登基以后,虽然延续“文景之治”有过的一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短暂丰盈时光,但是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从事冶铁、铸钱、煮盐的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至国家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困局。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汉武帝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以上林三官五铢钱的推行为标志,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另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混乱问题,至此西汉的币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
——摘编自夏日新《汉武帝六次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清晨入市,易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且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
A.浙江农村出现商品经济 | 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
C.棉纺织业的中心已形成 | D.商人介入手工业生产 |
《清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为实施该政策,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少数民族管理机构是( )
A.宣政院 | B.理藩院 | C.军机处 | D.总理衙门 |
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
下表是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湖州所属一州六县的商业市镇分布情况。它反映出当时湖州地区( )
县 名 |
镇 名 |
乌 程 |
乌镇 南浔 菁山 妙西 |
归 安 |
菱湖 埭溪 练市 双林 |
安 吉 |
马家渎 递铺 梅溪 |
长 兴 |
四安 和平 合溪 水口 阜塘 |
德 清 |
塘栖 新市 |
武 康 |
三桥埠 上柏埠 |
孝 丰 |
若干 |
A.自然经济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农耕经济衰弱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
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 B.中朝、内阁、军机处 |
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 D.中朝、三司、尚书省 |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据此推测,作者认为1800前世界贸易中心有可能是
A.长安 | B.广州 | C.上海 | D.北京 |
“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大清律例》)该规定主要反映了当时( )
A.赋役沉重 | B.刑罚严酷 |
C.社会矛盾尖锐 | D.人身控制严格 |
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清圣祖实录》)该谕旨的目的是( )
A.选侍从陪皇帝读书写字 |
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 |
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
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
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明初规定盐商必须赴边塞纳粮,由官府酬给盐引,商人持引至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方可贩卖取利,这叫“开中法”。到明中期,开中法逐渐废弛,改行折色制,规定商人只要交纳现银,即可办引行盐。这一变化( )
A.反映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B.导致“民日贫,财日匮”困窘局面 |
C.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D.严重挫伤了盐商运粮换盐的积极性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