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研究(宋本)《清明上河图》发现,图中汴京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整座城市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这些细节传递出的信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B.国防意识日趋淡漠 |
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 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
2015年9月故宫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全卷引起轰动。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属于文人画种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
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
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大量的土地租金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也从客观上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有利于经济发展 |
B.土地兼并导致严重的流民问题 |
C.土地兼并缓和有利于改善百姓民生 |
D.保护私有产权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南宋学者叶适说。(三代)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到汉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认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叶适的观点是 ( )
A.宋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商业发展 |
B.批判重本抑末的政策,该政策存在弊端 |
C.经济重心南移,促使人们经济观念转变 |
D.表明义利兼顾的观念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
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这反映( )
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 | 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 |
C.徽商资本雄厚 | D.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 |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
下图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据此可知
A.城市商业环境的宽松 | B.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
C.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 | D.理学缺少对妇女的束缚 |
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苏州禁立踹匠会馆碑记载:“布商程同言等告王德等煽惑踹匠(将棉布压平的工匠),加价敛银,……倡言欲作踹匠会馆。”此记载可考证清代
A.区域商人群体的形成 |
B.棉纺织工人与政府的矛盾 |
C.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 |
D.长途贩运业迅速发展情况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
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
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流域)“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A.经济结构变动 | B.经济重心南移 | C.小农经济衰落 | D.农产品商品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