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打破了坊市界限,市分散在城中
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商品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④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 “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
C.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 D.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
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
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427美元。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宋代时中国( )
A.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
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 |
C.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
C.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
D.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
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 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 )
A.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
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
C.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
D.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
“东汉都城洛阳的中心有草市,市场内高耸的会馆对门是一家瓦肆,楼内人们杯觥交错。”以东汉时期的史实为判断依据,这段描述中错误有( )
A.二处 | B.三处 | C.四处 | D.五处 |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坊市制继续实行 |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下图是唐朝都城长安的东市图。从中可以得出
A.东市的商业店铺不如西市多 |
B.东市以汉族商人为主,西市以西域商人为主 |
C.唐政府直接管理东市的交易 |
D.邸店与飞钱的出现,推动了商品交易活动 |
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 )
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 | B.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 |
C.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 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 |
明政府最初规定日本进贡刀的数量不能超3000把,但日本进贡数量持续增加到9900多把,最多一次达到37000多把。原因就在利润丰厚:明朝给每把日本刀的出价是日本本土售价的5到7倍。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明朝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 B.明朝官营手工业衰落 |
C.科举出身官员不懂经济 | D.日本刀做工极其精良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