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高中历史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坊市制继续实行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表阐释题:比较两个城市布局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唐朝都城长安的东市图。从中可以得出

A.东市的商业店铺不如西市多
B.东市以汉族商人为主,西市以西域商人为主
C.唐政府直接管理东市的交易
D.邸店与飞钱的出现,推动了商品交易活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何时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大国崛起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海洋的控制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 000头骆驼的运输量。
材料二 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近400多年的大西洋时代。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西洋时代结束了,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
——何芳川《太平洋时代和中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西方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大西洋时代主导近400多年的原因。
(3)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外史实,从经济的角度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诸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但王建《汴路即事》中云“天涯同比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对上述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唐朝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 B.坊市制度不能满足交换的需要
C.草市已经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带 D.江南地区草市发展较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  )

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 B.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
C.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玉米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使用铜钱和纸币进行交易。上述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何时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漕运发达,天津“粮艘商舶,鱼贯而进,迨无虚日”。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绘说:“百宝都从海舶来,……怪怪奇奇洋货街。”能够涵盖材料信息并反映天津历史发展的表述是(  )

A.明、清时期天津经济持续繁荣
B.运河漕运使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C.海上运输兴起促成了天津商贸持续繁荣
D.水运通道便捷保证了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学者恽敬在《读货殖列传》中说:“盖三代之后,仕者为偱吏、酷吏、佞幸三途,其余心力异于人者,不归儒林,即归货殖,天下盖尽于此矣......是故货殖者,亦天下人古今之大会也。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商人势力不容忽视
B.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D.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史.食货志》载:“(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蕃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 材料中元政府的措施(  )

A.抑制了海上走私活动
B.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降低了对外贸易的风险
D.打击了外国商人的积极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C.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D.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 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   )

A.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C.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D.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政府最初规定日本进贡刀的数量不能超3000把,但日本进贡数量持续增加到9900多把,最多一次达到37000多把。原因就在利润丰厚:明朝给每把日本刀的出价是日本本土售价的5到7倍。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明朝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明朝官营手工业衰落
C.科举出身官员不懂经济 D.日本刀做工极其精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