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绍兴末年,知徽州洪适在《户部乞免发见钱札子》中说:“小郡在山谷之间,无积镪(钱串)之家,富商大贾足迹不到,货泉之流通于鄘肆者甚少,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这一记载表明南宋时期徽州地区( )
A.贸易发展受阻 | B.农村金融业快速发展 |
C.税收种类增多 | D.商业交换手段的变化 |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 )
A.街市 | B.市镇 |
C.夜市 | D.草市 |
2014年6月4日《北京商报》报道,嘉德2014年春拍邮品钱币拍卖会近日落槌,“明通行宝钞中书省贰佰文”以276万元成交,创中国古代纸钞拍卖记录。这件藏品备受收藏界青睐,是因为它( )
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 | B.从整体上体现了明朝历史 |
C.见证了明朝商品经济状况 | D.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
(徽商)“即使以商致富而无名秩,对他们而言,仍然不算显亲扬名,家族的荣耀只能通过读书入仕才能获得。他们倾大量资本于兴办学校之中,使大量子弟投身科举,凭商入仕后又使用政治上的特权促进地方和家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当时
A.商业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 B.官商勾结现象较为普遍 |
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 D.重农抑商政策遭遇挫折 |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文学艺术的世俗化 ③市民生活丰富 ④市坊制度的完善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中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有市无城五个发展阶段。其中“城区即市区”普遍开始出现于以下哪一历史时期( )
A.秦汉时期 | B.唐安史之乱以后 |
C.北宋 | D.明清时期 |
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 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 )
A.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
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
C.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
D.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宋朝刘子翚《忆樊楼》一诗中写到:“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从“夜深灯火上樊楼”一句中,可分析得出宋代汴京城商业活动的突出特点是( )
A.夜市繁盛,突破了时间限制 | B.草市兴起 |
C.管理严格 | D.坊市分开 |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坊市制继续实行 |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何时
A.唐代 | B.宋代 |
C.元代 | D.明代 |
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玉米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使用铜钱和纸币进行交易。上述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何时
A.宋代 | B.元代 |
C.明代 | D.清代 |
“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战国时期,“市井”“闾肆”等词的出现反映了
A.城郊“草市”的形成 | B.“市”突破城的界限 |
C.城市中商业区的产生 |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坊市制继续实行 |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