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说:“市舶之设,始于唐宋,大率夷人入市中国,中国而商于夷,未有今日之多者也。”明代出现这种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坊市界限打破 | B.重商主义政策推行 |
C.商品经济发展 | D.“海禁”政策实行 |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闻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图为清代前期中国人口增长表,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能够远远超过明代的根本原因是
年代 |
明洪武26年 公元1393年 |
明万历28年 公元1600年 |
清康熙39年 公元1700年 |
清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 |
清道光30年 公元1850年 |
人口数量 |
0.7亿 |
1.97亿 |
1.50亿 |
3.13亿 |
4.30亿 |
A.政府为增加人口税的有意推动
B.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
C.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
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 |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 B. |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
C. |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 D. |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据唐朝张途记载:“(安徽祁门县)山多而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这反映出当时祁门( )
A.以茶为业,获利颇丰 | B.经济开放程度颇高 |
C.铁犁牛耕技术的进步 | D.徽商群体已经形成 |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坊市制继续实行 |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何时
A.唐代 | B.宋代 |
C.元代 | D.明代 |
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玉米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使用铜钱和纸币进行交易。上述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何时
A.宋代 | B.元代 |
C.明代 | D.清代 |
“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战国时期,“市井”“闾肆”等词的出现反映了
A.城郊“草市”的形成 | B.“市”突破城的界限 |
C.城市中商业区的产生 |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坊市制继续实行 |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 |
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 |
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 |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