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固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迭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2)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3)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谈谈你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春秋战国时的监察使由御史兼有。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魏晋时期,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在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元设御史台,在地方设行御史台,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材料二 20世纪初年,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对传统的监察制度改革。一、都察院的改革。新政对地方监督制度做了重大修正,朝廷责成各御史于掌各道“访求利病”,专司纠察。“令各省于州县以上之补署,内外各局所之增减以及兵制、财政、学务、农业、路矿、警察诸大纲,按年列表,咨送都察院,以凭考察等”。二、地方各省设咨议局。咨议局仿西方国家议会制度,相当于各省准议会机关,有建议权、咨询权和监督权。咨议局不仅监督各类公共事务,也监督各级官员活动,并多次迫使政府撤办一些违法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和民主。是中国有史以来民间力量首次对无限官权的压制。三、对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依照“三权分立”原则,实行司法独立,明确提出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并彼此制约。为保证司法公正,实行司法内部和外部的专门监督,相互约束。
——据《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的变革》(南华大学·肖宗志)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欧洲每个世纪都有创造。中西发展趋势上差异,已十分昭然。
——陈乐民《欧洲与中国》
【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并且领先于世界,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政策和增长上经历了以1978年为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1978年后效率提高和生产率显著改善。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四】杉原薰(日本)提出了如下观点:1945年,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诞生成长起来。其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未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除日本、韩国、港台地区外,包括中国沿海地区正在紧随其后。
——新浪财经《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以谁为中心》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对中西社会从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
(2)结合材料三,说明“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的政策因素。
(3)材料四对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评论中,明显忽视了西方的作用。请结合史实,说明西方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三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一….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刭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2分)
(3) 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4分)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
图1 唐朝中央机构 图2 明朝中央机构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的人。
材料四 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1)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立,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互相联系,相互制约。
(2)材料二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作者言论担心的是雅典民主的什么缺陷?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4)请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6分)
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建筑,而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特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材料二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得见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三 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后来这两种不同形状的议事厅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丘吉尔概括说:“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四 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座由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自奠基的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
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以罢免。
——《大国崛起•美国》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的描述,能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两大特点?
⑵材料二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特点,但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请分析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并谈谈这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以借鉴的教训?
⑶根据材料三所透露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⑷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约束总统的权力”的?
⑸上述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都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请综合评价这些政治制度的相同点。(要求:不要分别叙述,要综合概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州,每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制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平常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宋、明三代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2分)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材料反映的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相比有何不同?(2分)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进步作用?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87年美国国会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⑵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特点。
材料三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3)如何理解《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四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后新中国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推行了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之处?
材料五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法制”到“法治”,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不仅是法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是治国理论上的一大飞跃。
(5) 1954年和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两个里程碑,你是怎样理解的?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中国之行引发了网民们对中美两国地位和未来的热议。你认为美式民主和中式民主各自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五 如图
1912年孙中山主持召开国务会议 |
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3) 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从根本上看,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4分)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明代的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材料三的“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具体指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政治民主化是普世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
要依据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
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
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
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
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
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
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
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
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至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五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
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
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并指出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4)对比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源。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清廷用10余年的时间,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编纂了一部《四库全书》。据初步统计,《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这些著作,有的收入了《四库全书》,有的仅为存目。考察《四库全书总目》对这些著作的评价,有助于我们认识清朝官方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书名 |
备注 |
《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 |
《乾坤体义》 |
是利玛窦的一部科学著作。 |
“虽篇帙无多,而其言皆验诸实测,其法皆具变通,可谓词简而义赅者。是以《御制数理精蕴》多采其说而用之。”“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以水、火、土、气为四大元行,则与佛经同。” |
《天问略》 |
是西方天文历算的一部科学著作。 |
“皆设为问答,反复以明其义。末载朦影刻分表,并详解晦朔交食深浅之故,亦皆具有图说,指证详明。”但是,该书“欲借推测之有验,以证天主堂之不诬,用意极为诡谲。” |
《泰西水法》 |
是一部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 |
“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 |
《西方要纪》 |
是一部介绍西方地理科学的重要著作。没有收入《四库全书》,仅为存目。 |
“此书则康熙初年所述,凡二十条。专记西洋国土、风俗、人物、土产及海程远近。大抵意在夸大其教,故语多粉饰失实。” |
《天主实义》 |
是一部介绍西方宗教的著作。没有收入《四库全书》,仅为存目。 |
“欲人舍其父母而以天主为至亲,后其君长而以传天主之教者执国命,悖乱纲常,莫斯为甚,岂可行于中国者哉!”。 |
——据吴伯娅:《乾嘉时期清廷的西方文化政策》整理
材料二:晚清时期中国翻译外国书籍统计表
时间 |
译著数(本) |
分类比例(%) |
来源 |
1850—1899年 |
567 |
应用科学40%,自然科学30%,历史地理10%,社会科学8%,宗教哲学文学艺术3.5% |
英美 |
1902—1904年 |
573 |
应用科学11%,自然科学20%,历史地理24%,社会科学26%,哲学6.5%,文学4.8% |
译自日本的占62.2% |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并评价清政府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OECD首席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曾说: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和其衍生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人力仍然是主要生产力的时期,没有人能够否定人口的快速增长意味着经济的全面繁荣,同样意味着收入的大幅提高。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以1992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占世界GDP十个强国比重的28.6%;而美国以110亿美元的总量只占全球GDP比重的不足5%。”
材料二 日本学者杉原薰(Sugihara Kaoru)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曾至少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20年时,中国GDP雄踞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大西洋的胜利”指的是什么?( 1分)试从政治、经济、对外关
系上分析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北大西洋的胜利”的主要原因。(6 分)
(3)“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
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试以中国为例,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30分)历史资料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掌握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历史有重大帮助。
文字资料: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凸显了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中国国家馆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了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安徵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徼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了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据材料概括说明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4分〉
统计图表:
(2)根据统计表指出19世纪西欧和中国的人均GDP各自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欧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图片资料:
(3)根据图片概括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并从美国方面分析导致图二中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历史地图:欧盟大家庭
(4)简述二战后欧盟建立的过程,分析欧盟的逐步发展、扩大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大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材料四: 观察下面三幅图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
(3)说说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