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1到图3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 
|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 
|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 
|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 
丹书铁劵俗称“丹书铁契”,一般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明代铁卷依照唐制,不过“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这种丹书铁券()
| A.拥有者可以免除一切罪行 | 
| B.体现了拥有者的高贵身份与崇高威望 | 
| C.反映君主专制下法律的随意性 | 
| D.反映最初的拥有者立下了赫赫战功 |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与皇帝“共治国事” | 
|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 
|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 
|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 
|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 
| C.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 
|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明代政治史》中记载:“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2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审批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造成上述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 | 
| B.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 
| C.明初社会矛盾激化,政务繁忙 | 
| D.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 
   中书门下、三司使、交子 | 
  
| ② | 
   枢密院、木活字、监察御史 | 
  
| ③ | 
   政事堂、筒车、邸店 | 
  
| ④ | 
   通政司、都察院、风力水车 | 
  
  A.②③④①B.③④①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材料反映出
| A.王茂荫给天子的奏折推动清政府开始实行币制改革 | 
| B.马克思认为王茂荫为商人指使不便于国而利于商者 | 
| C.马克思认可王茂荫的货币政策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 
| D.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与洋务派官员的思想相一致 | 
《清史稿·选举志》撰“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材料强调清代科举()
| A.体系完备分工明确 | B.朝廷重视程序繁琐 | 
| C.严防科弊追求公正 | D.清正廉洁人才辈出 |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实行郡国并行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明朝废除丞相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 
|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 | 
|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 
|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 |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 
|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