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律·大诰》中规定,凡害民官吏,允许良民将其“绑缚京治罪”……“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此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 B.旨在根除地方割据隐患 |
C.说明明代监察体系完备 | D.有利于遏制官员的腐败 |
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利,正确的描述是()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清代的军机处()
A.是内阁的协理机构 | B.提高了行政效率 |
C.掌军政要务决策权 | D.与内阁分权制衡 |
下列关于明朝政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时废丞相,设内阁,加强皇权 |
B.以司礼监牵制内阁,成为正式统率六部的机构 |
C.实行特务政治,负责侦查、监视官吏和平民 |
D.宦官参政,甚至控制内阁是明代政治黑暗的根源 |
(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
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 |
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 |
明内阁权力很大,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已大多放弃了御览章疏之权,均由阁臣拟旨。也就是说,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这说明内阁
A.议政权有所扩大 | B.等同于宰相制 |
C.向宰相制发展 | D.篡夺了议政权 |
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该机构是()
A.尚书省 | B.门下省 | C.内阁 | D.军机处 |
清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 )
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 |
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进行裁决 |
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较高 |
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 |
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 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
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 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 |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要求六部向内阁报告工作,科道监察官受内阁节制。从明太祖确立的政治传统来看,这一做法( )
A.整顿了吏治,维护纲纪 |
B.削弱了官员权力,加强皇权 |
C.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皇权 |
D.侵犯了皇权,侵犯六部权 |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
B.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
C.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
D.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段材料可能出自( )
A.《新唐书》 | B.《资治通鉴》 |
C.《元史》 | D.《明史》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