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讲:“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
A.皇权至上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
B.皇权加强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
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
明太祖规定: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规定体现主要目的( )
A.提高办事效率 | B.精简政府机构 |
C.让群臣监督皇帝 | D.强化君主专制 |
著名思想家黄宗義在评价内阁制度是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由此可知( )
A.内阁提高了行政效率 | B.内阁成员拥有决策权 |
C.黄宗義肯定内阁制度 | D.内阁制度强化了专制皇权 |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作出的重大调整是( )
A.设立军机处 | B.设置枢密院 |
C.实行一省制 | D.废除宰相制度 |
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
B.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
C.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君主集权加强 | B.皇权逐渐衰弱 |
C.内阁取代六部 | D.首辅权力失控 |
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
D.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美国总统奥巴马到北京故宫参观,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 | 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唐朝 | B.北宋 | C.明朝 | D.清朝 |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防止了大臣专权 |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 D.扩大了统治基础 |
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
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 )
A.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 |
B.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 |
C.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
D.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普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