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必须要有一套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基本价值体系。为形成这套价值体系,汉武帝
A.燔诗书,明法令 | B.罢百家,尊儒术 |
C.立中正,定九品 | D.正君心,致良知 |
【加试题】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这说明( )
A.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
B.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
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
D.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 B.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
C.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道德” |
汉武帝之后儒学之所以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原因有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
②儒家经典被国家规定为学校教科书
③中央太学的设置
④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
C.士人官僚的“规谏” |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 |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
《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
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
B.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C.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
D.两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兼容并蓄 | B.是否包含民本思想 |
C.产生的根源不同 | D.政治地位不同 |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
C.文化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
汉安帝永初三年,京师大饥,民相食。诏曰:“朕以幼冲,奉承洪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咎在朕助不逮。”据此看来,汉安帝信奉( )
A.“天人感应” | B.“因信称义” | C.“大一统” | D.“三纲五常” |
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
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
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 |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