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 |
《汉书》载“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以下关于这一主张评述正确的是
A.时代迫切需要一种为统一天下作出理论解释的学术思想 |
B.强调通过强制的途径,规范社会 |
C.该主张被采纳后,导致儒家之外的思想遭到了禁绝 |
D.主张大一统,强调依法治天下 |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君权神授 | B.礼主刑辅 |
C.天人感应 | D.兼相爱、交相利 |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 |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三者的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D.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 B.仁政思想 |
C.礼法并重 | D.礼治为先 |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D.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 )
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 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 |
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下列说法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 |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
D.“仁政”被剔除,儒家思想沦为法家思想的附庸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
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 |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