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世官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王位世袭制 |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如尊上(对方父母) 、泰山(妻父)等。以下称谓属于尊称的是( )
A.下官 | B.布衣 |
C.仁兄 | D.晚生 |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在葵丘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约三百五十年后,孟子又提及葵丘之盟,可是他表示不满: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据此可以推论出( )
A.周王室的中枢权力不可取代 | B.孟子主张中央集权 |
C.诸侯国对农业重视不够 | D.霸主齐侯并无影响力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 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
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 D.所谓“天”就是天理 |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A.废除世卿世禄制 | B.整顿官场风气 |
C.削弱王室的特权 | D.废除分封制度 |
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内外服制 |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 B.以法为教 |
C.兼相爱 | D.有生于无 |
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 B.王权的自我神化 |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 | 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
“只有从真正的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中,才能对一个时代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判断。”这主要说明家谱能( )
A.真正反映百姓的生活 |
B.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
C.更好地研究普通人的历史 |
D.体现历史演变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
《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 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郡国并行制 |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2)据材料三说明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
(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 D.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