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 )
A.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 | B.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 |
C.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 | D.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 |
下图是西周重要封国位置图,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A.西周的统治覆盖长江流域 | B.西周封国主要是同姓封国 |
C.西周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 | D.西周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
邓讯之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一书中指出:“客家每姓必有堂号,此种又称为郡号、地望的,多半是河南地方之名……。”如丘姓堂号为“河南堂”,说明丘氏出自河南郡。(汉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郑、洛阳和临汝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宗法制度的强化 | B.分封制的实施 |
C.经济重心的南移 | D.中央集权的强化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 B.周朝的重要都城 |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上述史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礼乐制度 |
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A.周王的权力受到监督 | B.巩固嫡长子继承制 |
C.奠定了世卿世禄制基础 | D.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
“烽火戏诸侯”是指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随意点燃烽火戏弄诸侯而失信于诸侯的故事。下列制度与“诸侯”相关的是( )
A.九品中正制 | B.三公九卿制 |
C.分封制 | D.察举制 |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
A.废除宗法制 | B.采取郡国并行制 |
C.加强皇帝制 | D.实行三公九卿制 |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 |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
B. |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
C. |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
D. |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
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 )
A.起源于明朝中期 |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
C.受外来文化影响 | D.受宗法制的影响 |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