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初期的中央王国有资格但无手段控制或管理自身直辖领土之外的任何一片较大地区,于是与各地方首领签署封建契约式协定,以求至少在名义上扩大中央王国的权威。”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皇帝制 | D.三省六部制 |
《礼记》载: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
A.军功 | B.门第 |
C.品德 | D.才学 |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上述史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礼乐制度 |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时至今日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 |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
C.周王的姻亲 |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特别是许多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认识到了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井田制 |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周王的妻妾 |
周王与妻妾所生的后代 |
妻(正室) |
三哥(20岁) 四哥(14岁) |
妾一 |
大哥(25岁) |
妾二 |
二哥(22岁) |
A.大哥 B.二哥
C.三哥 D.四哥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A.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
B.君主专制、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制 |
C.分封制、宗法制、三省六制 |
D.君主专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 |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
B. |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
C. |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
D. |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 )
A.起源于明朝中期 |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
C.受外来文化影响 | D.受宗法制的影响 |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
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