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
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 |
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
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
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
《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宗法分封制下西周社会特征的正确表述是( )
①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②形成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
③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④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
商周时期,政府设官分职与后世明显不同,如商朝的卜和西周的太史,既是占卜官,又是权位显赫的执政官。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
A.内外相制的地方政权体制 |
B.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
C.政权和家族宗法制密切结合 |
D.实行神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中出现了用九鼎的现象。这反映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 D.青铜器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
《左传》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则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科举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邑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 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
C.使土地、政权和血缘结合 | D.扩大了国家疆域 |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
B.乙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
D.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 | B.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
C.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 D.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
在古代的中国,“宗”字属于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是“∩”下面加个“T”,“∩”像宫室屋宇之形,那么“T”可能表示的是
A.青铜兵器 | B.祖先牌位 |
C.铁农具 | D.皇帝宝座 |
中国古籍中曾出现下列人名:殷孝祖、刘敬先、汤显祖、蔡兴宗等。下列制度中,对这些人的起名影响比较大的是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刺史制 |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