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强调“仁”和“礼”,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他们提出上述思想主张主要针对的相似社会问题是
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
B.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 |
C.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破坏 |
D.思想混乱,民不知所从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 |
C.强化对奴隶的统治 | D.实现权位财产的平稳过度 |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宗法制 | B.严格的等级关系 |
C.全面的神权政治 | D.政治与血缘结合 |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的出现 |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方治理结合来强化王权 |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 |
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
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周王室与地方的矛盾得以解决 |
B.受封诸侯以宗法制传承下去 |
C.受封者与周天子必有血缘关系 |
D.各诸侯国上缴赋税给周天子 |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③构织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 ④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西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
古有“天子驾六”的说法。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 士二,庶人一。”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①西周推行的分封等级关系 ②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③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④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yì)》。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势力强大 |
B.周王室势力衰微 |
C.分封制趋于崩溃 |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贵族逐渐平民化 | B.姓氏逐渐普及化 |
C.宗法制逐渐瓦解 | D.社会逐渐平等化 |
《国语》:“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反映出西周( )
A.统治范围扩大 | B.中央集权加强 |
C.封建邦国众多 | D.政治发展不平衡 |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 )
A.起源于明朝中期 |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
C.受外来文化影响 | D.受宗法制的影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