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君主和诸侯统治,诸侯拥有自己的小王国和臣民,并且为自己的臣民所拥戴,这种情况下君主很难剥夺这些诸侯的特权。”作者所说的( )
A.与宗法制度最相似 | B.与内、外服制度最相似 |
C.与分封制度最相似 | D.与郡、国并行制最相似 |
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
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 |
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
平遥古城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
A.与自然环境契合 | B.天人合一的理念 |
C.安土重迁的观念 | D.家族中心的传统 |
《礼记》载: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
A.军功 | B.门第 |
C.品德 | D.才学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 |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
C.周王的姻亲 |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
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
C.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 D.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A.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
B.君主专制、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制 |
C.分封制、宗法制、三省六制 |
D.君主专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
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内外服制 |
《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
A.中央官制 | B.嫡长子继承制 |
C.王位世袭制 | D.地方行政制度 |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 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