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A.春秋战国时期 | B.秦汉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 | B.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
C.颁布细密严苛的律法 | D.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
史家陈寅恪先生说:“(胡族)先称部(部落),后称户(编户);……羯称部,鲜卑称户;同为鲜卑,慕容称户,阿柴虏一支称部。”从“部”到“户”称呼的变化反映出这些少数民族
A.跳跃式步人封建社会 | B.封建化进程完成 |
C.逐步向封建文明过渡 | D.社会组织汉化 |
韩非指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法之内……”这里,他特别强调的是
A.法律的权威性 | B.君主制定法律 |
C.君臣均受法律制约 | D.法律受制于君权 |
古人有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人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则以字称呼。如刘备与曹操会面,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A.备、操 | B.备、孟德 | C.玄德、操 | D.玄德、孟德 |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妇女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的起源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密切相关。这一节日形成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B.牛郎织女优美传说的无穷魅力 |
C.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 | D.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
《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礼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 B.诸侯争霸导致宋亡国 |
C.周朝实行分封制 | D.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范缜在《神灭论》中说:“浮图(指佛教)害政,桑门(指僧侣)蠹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指寺庙)。”由此可以看出范缜反对佛教是因为
①佛教增加了社会负担 ②佛教造成社会战乱分裂
③佛教破坏了家庭亲情关系 ④佛教妨碍了政府行政活动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当日之冲(日冲: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提出这一说法的是
A.甘德与石申 | B.张衡 | C.僧一行 | D.祖冲之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 D.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20世纪,美、英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几次转变,以下比喻体现了7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是
A.“守夜人” | B.“大管家” | C.“中间道路” | D.“甩手掌柜”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