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 | B.两汉时期 | C.三国时期 | D.隋唐时期 |
20世纪,美、英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几次转变,以下比喻体现了7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是
A.“守夜人” | B.“大管家” | C.“中间道路” | D.“甩手掌柜” |
中国古代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名称各不相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A.中书省 | B.枢密院 | C.行中书省 | D.宣政院 |
范缜在《神灭论》中说:“浮图(指佛教)害政,桑门(指僧侣)蠹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指寺庙)。”由此可以看出范缜反对佛教是因为
①佛教增加了社会负担 ②佛教造成社会战乱分裂
③佛教破坏了家庭亲情关系 ④佛教妨碍了政府行政活动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当日之冲(日冲: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提出这一说法的是
A.甘德与石申 | B.张衡 | C.僧一行 | D.祖冲之 |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妇女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的起源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密切相关。这一节日形成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B.牛郎织女优美传说的无穷魅力 |
C.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 | D.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
史家陈寅恪先生说:“(胡族)先称部(部落),后称户(编户);……羯称部,鲜卑称户;同为鲜卑,慕容称户,阿柴虏一支称部。”从“部”到“户”称呼的变化反映出这些少数民族
A.跳跃式步人封建社会 | B.封建化进程完成 |
C.逐步向封建文明过渡 | D.社会组织汉化 |
.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③④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③ |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
东汉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南朝杰出的思想家范缜认为“形体存在,精神存在,形体死亡,精神消失”。两人在思想方面的共同之处是
A.都从理论上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 | B.都是针对佛教盛行提出的 |
C.都极力反对愚民的封建神学 | D.都从理论上猛烈抨击了佛教 |
下列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①南方的主食是稻米,兼食粟和麦,北方盛行面食②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盛行③南方士大夫盛行宽衣博带,北方盛行胡服④南方流行穿屐和芒屩,北方多兴穿靴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武则天陵墓前有著名的无字碑,若要书写她当政期间的政绩,不包括
A.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 B.发展科举,首创殿试制度 |
C.完善三省六部制 | D.任用庶人,抑制门阀士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