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情景一:康熙帝与中西文化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但是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情景二: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①滇平 |
②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
③瀚海 |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襟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未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儿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
观察以上两个情景,回答以下问题:
(1)情景一所列举的史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看法?
(2)参照情景一,请教情景二拟定一个主题。
(3)根据这些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4)通过以上两个情景,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评价康熙帝的贡献。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下列主张在今天仍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是(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议论政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有一出土的秦朝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
A.同文,车同轨 |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
C.国家统一,集权于皇帝 | D.无谷丰登,国富民强 |
下列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现象中,体现了“关注民生”政策取向的是( )
①秦朝以法为师,以吏为师 ② 唐朝完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 ④ 元朝实行行省制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
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其具体体现这一说法的做法是 ( )
A.“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 B.“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 |
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D.“以田载丁”“丁从地起” |
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得以引进 | B.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
C.土地利用率持续下降 | D.大量土地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