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
时期 |
全国人口(丁) |
官员 |
官民之比 |
西汉 |
5959万 |
7500人 |
1:7945 |
唐高宗时 |
5238万 |
13465人 |
1:3927 |
元成帝时 |
5816万 |
22500人 |
1:2613 |
清康熙时 |
2459万 |
27000人 |
1:911 |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材料二
图一唐朝中央机构 图二明朝中央机构 图三清朝军机处内景
(2)图1体现的中国古朝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朝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 B.《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 |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
C.授予殿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D.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 |
史载:明末一些重臣名儒如徐光启等曾受洗入天主教,全国主要地区几乎都设有教堂,教徒达数万人。利玛窦来华传教获得成功的原因包括
①送西洋器物给皇帝,以引起其兴趣
②广结朝野人士
③采取西方习俗的传教方式
④通过传授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威望,扩大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我国古代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现在的农历仍沿用此法。按照此纪年方法,2009年我国是农历己丑年,那么第30届伦敦奥运会召开时是农历的( )
A.丙戌年 B辛丑年 C壬辰年 D甲午年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
顾颉刚回忆小时候祖父带他外出,看到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必把它们的历史讲给他听,再要求他按照历史的时序进行排列,这使他有了基本的历史意识。按照顾颉刚所说,判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 B.②④①③ |
C.③②④① | D.④②①③ |
“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元代“海漕之富”的是
A.汪大渊随商船出海旅行 | B.置中书省统辖全国政务 |
C.马可·波罗赞大都繁华 | D.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 B.光武中兴 |
C.西晋统一 | D.开元盛世 |
(6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全集》第9卷))。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在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历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
请回答:
(1)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孙中山创立了什么理论?后来有什么发展?
(2)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史实。
(3)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6分)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8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