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材料二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美)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 |
《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
材料四 “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中西差异的原因。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稳定的发展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
B.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
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日益扩大 |
D.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工业总产值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
B.18世纪中国近代工业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
C.中国工业化程度呈逐步降低趋势 |
D.19世纪中国与西方工业化水平逐步拉大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 代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某生根据《中、英两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图表信息得出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手工业生产曾经世界领先 |
B.19世纪后期中国制造业发展困难 |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
D.英国制成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汉学家或中国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个意义而言,一部世界汉学史或中国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形象不断被重构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潮”的潮涨潮落
17、18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一股追求“中国时尚”的“中国潮”在欧洲蓬勃兴起……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已经从崇拜中国器物和制度转向了崇拜中国儒家文明……然而,这种“中国潮”并没有能够在欧洲长期地维持下去……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二 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
法国汉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欧美中国研究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传教士的贡献远比法国重要得多。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和超越了……而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却乘势而起,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中心。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三 “唱衰中国”与“唱盛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尽管仍陆续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类“唱衰中国”的著作,但这种声音已远不如先前那样强势。与此相反,一批被称为“唱盛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这些著作包括《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明》、《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等等。
——《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从世界贸易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潮”在欧洲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崇拜中国儒家的哪些文明内涵?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欧洲为“生产利润而贬低”中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中国研究中心的原因。为什么“唱盛中国”著作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奉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制造品生产中心,大量廉价的工业品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然而,大约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开始反省实行了100多年的自由贸易政策,并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放弃自由贸易原则,开始转向贸易保护。
材料二 《航海条例》和《谷物法》的先后实行,造成欧洲各国频繁的关税战,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1846年《谷物法》的最后废除,使英国彻底实现了自由贸易。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与政权。至19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资产阶级成了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从20世纪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之间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中,总结些应对当代国际社会各国间贸易冲突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可以为将来如何应对提供启示。(比如:政府应具备驾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整体协调能力,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协作中求保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雍婷婷《浅论英国历史上两次重大贸易政策变革》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历史上贸易政策的两次重大调整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英国贸易政策调整的认识?
阅读下面一组图片: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的机器是谁发明的?这项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二的发明者是谁?这项发明有何意义?
(3)图二的发明能够运行是依靠什么动力?它能够取代图一的蒸汽动力的原因有哪些?
(4)上述两项发明分别出现在第几次工业革命中?由此你对科学技术有什么认识?
从古至今,经济发展均推动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大内(宫城)和宁门(北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
——灌圃耐得翁在南宋端平二年(1235)所著《都城纪胜》
宋人感叹曰:“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不如倚门市,此言末业贫者资也。”
——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六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进程,见下表:
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1690年—1990年)
年代 |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
城市人口比例(%) |
1690 |
4 |
0.21 |
8.3 |
1790 |
24 |
3.9 |
5.1 |
1820 |
61 |
9.6 |
7.2 |
1860 |
392 |
31.4 |
19.8 |
1880 |
939 |
50.2 |
28.2 |
1920 |
2722 |
105.7 |
51.2 |
1940 |
3464 |
131.7 |
56.5 |
1960 |
18088 |
178.5 |
64.7 |
1990 |
19289 |
248.7 |
61.6 |
——数据来自1992年美国《人口普查》
材料三 1949年以后,中国出现了三个阶段的城市化过程。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这个阶段中国城市人口从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增幅为72.58%。……第二个阶段是从1959年到1978年的近20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畸形的城市化过程。……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至今,中国出现城市化的理性和高潮期。我国政府工作中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工作上来了,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同时带来了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和教育的高速发展。
——茹强惠《中国城市化历程及面临的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宋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什么?试结合史实说明这一特征。
(2)阅读材料二,从经济角度分析1960年前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举1790—1920年间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发明”各一例并分析其对世界工业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三个阶段呈现的不同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路德(1483—1546)造就了路易十四(1638—1715)。(注:路易十四,法国国王,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和榜样)
材料二 德国?她在哪里?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她?
——歌德
统一和法律和自由,为了德意志祖国。
——霍夫曼
材料三 1870年,工业化的德国从欧洲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到1914年,全世界与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一些国家衰落和一些国家强大,这些因素都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
——摘自(英)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等
材料四 在威廉二世的第二帝国和阿道夫·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的统治下,德国人在殖民地和被他们征服的其他国家中寻求生存空间,在……新的第四帝国中,战后的德国人发现了一个能吸收其进出口商品和活力的新的经济生存空间。
——(美)哈特里奇《第四帝国的崛起》
(1)材料一中,如何理解“路德造就了路易十四”?
(2)材料二中,诗人们呼喊着统一的德意志,德国统一的标志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70—1914年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并谈谈对“这些因素都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的理解。
(4)材料四中,“战后德国发现……经济生存空间”是指?
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国际贸易有助于经济联系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 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还有始终保持对海洋的支配权,国内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十分方便。
——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是一个技术变革过程,而新技术在发明及推广过程中,主要关注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很少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工业化时期的英国,追求财富成为一种时尚,“社会各阶层都被卷进这股洪流”。当人们关注生产及其带来的财富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却被人们普遍忽视了。由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自由放任”理论,在工业化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重要影响力。“自由放任”后来发展成“放任自流”,于是不可避免地引出许多问题。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三 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宣判了高增长、高消费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死刑”。同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1)材料一中工业革命的“种子”指的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概括“种子”在英国能够成长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措施,应该怎样评价这些措施?
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比近代中西方经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孟彦弘《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材料二 无论是汤因比的“突变论”,还是克拉潘的“渐进论”,至少有两大共同的“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例如“渐进论”侧重在经济领域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的重大变革,把工业革命的内涵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
——杨杰《英国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工业革命》
材料三 中国所承袭的巨大的遗产中,包孕着可诱发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但是,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前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即使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特点。
(2)材料二作者认为在研究工业革命时应采取怎样的观点?请依据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内涵的理解。
(3)论述材料三作者关于近代中国转型的观点。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