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的两部中医药古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一部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另一部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这两部著作是
A.《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 B.《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
C.《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 D.《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
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
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 B.欧洲对华评价从主观到客观 |
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 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 |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却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有( )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为根据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 B.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C.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必要条件 |
13世纪时梵蒂冈一位图书馆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
A.造纸术 | B.雕版印刷 | C.活字印刷 | D.装订书籍 |
“(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唐末宋初 | B.春秋战国 |
C.商周 | D.元末明初 |
中国的地学,从《尚书·禹贡》、《山海经》开始,到《汉书·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这可以佐证
A.传统地学的政治性 | B.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
C.地学记载的精准性 | D.小农社会的狭隘性 |
如图是《中国的世界纪录》中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统计数据图,出现图示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B.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
C.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 |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也使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发明之所以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因为四大发明 ( )
A.是西方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
B.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 |
C.发明的过程比较艰难 |
D.领先西方的时间最长,足以令中华民族骄傲至今 |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 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
2010年我国的两部中医药古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一部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另一部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这两部著作是
A.《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 B.《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
C.《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 D.《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