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第三次科技革命
高中历史

中西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断发展,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宋代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文明在文化领域到了宋朝达到顶峰,尤其是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说:“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因为这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材料二   从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为此,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做出了自己的反应。
材料三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四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科学文化“中学西传”的具体表现。怎样理解“这些大发明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2)近代前期,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据材料三、四指出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有何不同?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马而热衷骑射,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己未年 D.戊午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材料所述史实 (  )

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B.表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C.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D.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四大发明发明应用情况
指南针:始祖为战国时期“司南”到了宋代,制造了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最早解答“指南针为何能够指南”问题的是是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宋朝发明了火箭和火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火药传到西方后,西方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炸药。造纸术: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印刷术: 隋朝发明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直到19世纪居于主要地位。
材料二 西方的部分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情况
蒸汽机1698年英国人萨弗里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提水机.英国人瓦特于1765年发明了设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蒸汽机. 自18世纪晚期起,蒸汽机不仅在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冶炼、纺织、机器制造等行业中也都获得迅速推广火车和铁路,1804年,英国人德里维斯克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斯蒂芬森制造出了性能良好的“火箭号”机车,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完全靠蒸汽机运输的铁路线.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1894年,德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汽油内燃机车;1890年英国铁路总长达 32000公里;1916年,美国铁路营业里程408745公里。汽车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车1914年Edward G budd 发明了全金属车身,同年道奇公司生产了第一辆全金属汽车,1906年,法国生产汽车50000辆,1906—1927年,世界共生产汽车1500万辆。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和应用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发明和应用的特点。
(3)分析中国和西方形成上述不同特点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85年欧洲十字军攻陷穆斯林在西班牙统治的托莱多城时,发现大批阿拉伯文纸写本,其中包括希腊人著作的译本,遂引起注意。雷蒙德大主教筹办翻译机构,招请懂阿拉伯文的人将其译出。这些拉丁文新译本的出现使欧洲人为之震惊,在他们面前突然展现出早已忘却而感到新鲜的古希腊精神文明的世界和不久前还放出异彩的阿拉伯文化宝库……到14世纪欧洲已有四十多所大学,培养出一批批学者,每个大学都有图书馆,师生在阅读藏书时,从新译出的希腊和阿拉伯著作中获很多哲学和科学知识,自然认识到天主教神学的荒谬性。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材料二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启蒙运动)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转引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
材料三 若干年间,批评指责的北风刮起它最大的曲解和嘲讽的暴风,(他们)甚至把我说成是一个邪恶的人。          
——赫胥黎语,转引自解恩泽:《科学蒙难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纸术的传播是如何推动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的含义,并分析启蒙运动是如何“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的。
(3)“北风”喻指哪一势力?“他们”为何把赫胥黎“说成是一个邪恶的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二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
(1)15世纪40年代以后,印刷书在欧洲迅速发展,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18世纪的时候,欧洲和中国的图书出版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三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四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及原因。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3)据材料三,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人们惊喜地发现,宋代根本不是积贫积弱……的时代。有些学者甚至还将中华文化复兴、中国现代化……有意无意地寄托于宋朝的经验传统……也有学者认为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吴铮强《宋朝国运真相》(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1期)
材料三: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举例说明“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并简析宋代并没有因创新而把中国带进近代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权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伯利克里为民主政体创新了哪些措施。
(4)谈谈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哲学家在中国有着极高的威望和权力,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中国人非常关注以出生的确切时辰来判定他们的终生和幸福,认为某几天和某几个钟头是好是坏,是好运气或坏运气,哪些时日要做或不做某些事。
——摘编自利玛窦、金尼阁《基督教远征中国史》(1615年)
材料二 我们切不可把自己看作是优等文明的传教士,或更糟的是,把自己看作是凌驾于“低级”种族的高级种族,认为自己有权利去剥削、压迫和欺压中国人。
中国人对进步和效率不屑一顾,由于忽视它们,在西方干扰中国之前,中国人过着宁静淡泊、欢快祥和的生活。从全人类的观点来看,中国由于消极遁世而产生的弊病无伤大雅,而欧美由于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而在世界上造成的罪恶则罄竹难书。中国人并不自高自大,他们不屑于自夸,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具有无比的优越感。他们承认与外国列强相比中国军事力量是弱的,但他们并不认为这种杀人的高效率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品质。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华民族是我所遇见的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准备起草一份严正的起诉书,控告每一个压迫中国的列强。
——摘编自罗素《中国问题》(1922年)
材料三 费孝通曾这样说,在自己的国家,你是一个公民;在国外,你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他认为,这是一种文明使命,“一个异文化的环境中,你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种文化的代表,要为自己的文化负责。”他提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华文摘·世界如何看中国人》
(1)根据材料概括利玛窦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罗素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3)通过以上材料,你获得哪些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