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第三次科技革命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和西方国家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统计表:

年 代
科技发明
中国
西方国家

%

%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以1500年为分界,提取图表中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领先者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黄帝内经》 B.《几何原本》
C.《九章算术》 D.《天工开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当时西欧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欧洲文化发展 B.导致骑士阶层衰落
C.提供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D.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松江府上海县人,明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设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希望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竞启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技贡献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C.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刚刚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向外界表达她的获奖感言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如果穿越时空,以屠呦呦的医学贡献为标准的话,1598年诺贝尔医学奖应颁给下列哪一位中国人: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扁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C.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雕版
D.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虽是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但化学成就并不突出;虽然农业技术高度发达,但是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表述最恰当(  )
①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②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④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述,与唐代的社会生活相符的是

A.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B.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C.城郭、乡村人口稠密、贸易繁荣
D.民俗画和木刻版画深受民众喜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