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为民族资本提供了发展资金 | B.外国在华设厂带来了先进设备和技术 |
C.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 | D.列强资本输出迫使清政府鼓励民间办厂 |
“一战”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后受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 B.北洋政府的大力扶植 |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D.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是( )
① 商品经济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② 受外资企业的刺激
③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④ 洋务运动的诱导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一战”前后,下列哪一位创办的企业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
A.张春 | B.周学熙 | C.荣宗敬 | D.荣德生 |
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为此,他们采取阻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是 ( )
A.限制机器进口 |
B.夺取各种经济特权 |
C.把持中国海关 |
D.控制中国海外贸易 |
这部史书描述的战争反映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的大大加深,有人认为,这场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因为这场战争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D.发展商业和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民族企业发展迅速,但战后很快走下坡路。其直接原因是
A.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 D.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发展,其原因是( )
①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 ②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③爱国心和利润的刺激,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 ④封建帝制被推翻,为民族工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 |
下列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经济已整体上解体 |
B.民间资本大量投资铁路 |
C.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
D.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
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
A.清政府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 |
B.外国资本主义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货币单位1936年币值:亿元
|
1920 |
1936 |
1920~1936平均增长(%)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
官僚资本 |
1.84 |
42.2 |
2.22 |
12.0 |
1.18 |
民族资本 |
2.51 |
57.8 |
16.32 |
88.0 |
12.41 |
合计 |
4.35 |
100.0 |
18.54 |
100.0 |
|
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
货币单位1936年币值:亿元
|
1920 |
1936 |
1920~1936平均增长(%)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
中国资本 |
6.61 |
44.8 |
26.09 |
63.2 |
9.0 |
外国资本 |
8.13 |
55.2 |
15.16 |
36.8 |
3.9 |
合计 |
14.74 |
100.0 |
41.25 |
100.0 |
|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1928年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根据与美国等各国的约定,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期起了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了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三: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植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民族资本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陕甘两省,拥有纱锭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锭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18家炼铁厂中,停炉者有14家,其余4家仅能够勉强维持生产。
请完成:
(1)分析材料一,扼要指出1920~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结合材料二概括出形成的主要原因。
(2)简析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成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以“实业救国”闻名的张謇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实业家(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B.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
C.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D.民族工业的萎缩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人之经营丝厂业者,则自黄佐卿先生始。黄君于1881年(光绪七年)首建丝厂于沪上北苏州河沿岸,丝车仅100部,定名称日公和永。怡和与公平洋行接踵而兴,再建一厂,每厂亦仅有丝车104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是年,三厂建筑告竣,越年,同时开工。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乃延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1882年至1887年),营业失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
材料二:英国人认为:机器进口(指向中国出口)恐非西国之福。中国多织一匹,即我国少销一匹。销路既阻,出货必减,将来船行受亏,始置不论,我国所有各厂,不久已将停闭,致工人无处营生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结合史实扼要评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材料二反映出外资对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