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工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A.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 | B.清政府的压榨 |
C.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官僚资本的侵蚀 |
19世纪末,桓台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这一时期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B.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民国政府的鼓励和推动 |
下表是1912—1931年中国在中日贸易中进出口货物的性质与比重(单位:%)表。关于表格内容的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
食品 |
工业原料 |
工业制成品 |
|||
输出 |
输入 |
输出 |
输入 |
输出 |
输入 |
|
1912 |
4.1 |
16.4 |
93.1 |
39.6 |
2.1 |
39.9 |
1924 |
7.1 |
15.3 |
88.7 |
27.9 |
2.3 |
54.8 |
1931 |
8.5 |
17.9 |
89.3 |
17.9 |
1.6 |
61.4 |
A.中国的食品类消费呈现下降趋势
B.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C.这一时期的贸易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
D.这一时期中日贸易中日本占据优势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不包括
A.最先进的技术传入 | B.商品市场的扩大 |
C.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 D.一定数量货币财富的积累 |
小李查资料时发现这样的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厂。”该公司应该是
A.洋务企业 | B.外商企业 |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 B.工商皆本 |
C.重利轻义 | D.重农轻商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励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 B.爵位制度因时而变 |
C.统治者重视洋务运动 | 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
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
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继昌隆缫丝厂是这一时期民族企业的骄傲 |
B.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令促进了纺织业发展 |
C.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
D.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
A.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B.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
C.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 D.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为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当时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的局面。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 | 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 |
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 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