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实业救国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民族富强 | D.实现民主政治 |
下列企业按性质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江南制造总局 ②轮船招商局 ③继昌隆缫丝厂
④贻来牟机器磨坊 ⑤湖北织布厂 ⑥发昌机器厂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①④⑥ | D.③④⑥ |
“学而优则仕”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追求,然而清末状元张謇却放弃仕途,毅然挂冠从商。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
A.实业救国 | B.工商皆本 | C.重利轻义 | D.重商轻学 |
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入选“大人物”系列。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入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A.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
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
C.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
D.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
“是一位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该人物是 ( )
A.洪秀全 | B.康有为 | C.张謇 | D.孙中山 |
图2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发行的股份票证。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B.证明中国已成为市场化国家 |
C.表明中国出现招商引资的股份制经营方式 |
D.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活跃 |
史料记载: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上海工厂被毁2000多家;在1937年可以购买两头牛的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到1947年只能买一只煤球,民族工业遭到巨大打击。对上述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帝国主义侵略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 B.封建势力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
C.恶性通货膨胀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 D.三座大山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
以下事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 )
①列强经济侵华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清政府工商政策的选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官府控制”的近代工业的政策目标模式到以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从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再到实行新工商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发展近代工商业。清政府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
B.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竞争 |
C.挽救清朝政府内外交困的危局 |
D.完全改变“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 |
假如你是一位民族资本家,你在解放前可能的经历是:
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
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
⑤抗战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 |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令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B.鼓励官督商办企业与外国竞争 |
C.挽救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局 | D.彻底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 |
对19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洋务近代军事工业 ②洋务近代民用工业 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④外商企业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9世纪末,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大生纱厂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通海(地名)的手织业上,以产12支纱为主,全厂70%的产品供应通海手织户,在管理上也 “停年歇夏”,以适应农时。
这则材料说明
A.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逐渐瓦解着落后的手工业 |
B.近代中国出现了一种立足于本土的实业发展道路 |
C.张謇的实业建设主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 |
D.张謇创办的企业最终在列强的挤压下破产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工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回答15、16题。
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 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