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 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7分)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 ,这被看做是“理性主义的宣言书”。他主张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见解,直至确立公认的真理。
材料二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以分解为有理性的人能够发现的定律……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段材料对于“理性”在认识对象和认识的方法等方面理解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哲学的原则是)“人必须从他自己去找他的天职、他的目的、世界的最终目的、真理、自在自为的东西,必须通过他自己而达到真理。这就意识复归于自己。”
——黑格尔
材料二
材料三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瑕日修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摘自《孟子·梁惠王上》
由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反对中世纪的思想禁锢而肯定每个人都有自由地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的权利,都有自由地怀疑、探索和思考的权利,因而就有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诞生;由于反对中世纪教会权利和王权专制,确认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必须互相承认并且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因而就有了民主。
——摘自许苏民《人文精神论》
(1)概括材料一中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4分)
(2)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圣母像神情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西欧社会的时代特征。(6分)
(3)据材料三,概述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4分)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它的真谛,并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和终身为之努力的梦想。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
中国 |
西方 |
古代 |
1.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荀子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 2.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
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 |
(1)从材料一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人民的笑脸是幸福感的重要体现。下面是美国人民在三个时间段的面部变化特征
时间 |
20世纪20年代 |
1929-1933年 |
1933-1939年 |
面部特征 |
(狂妄——理性的丧失) |
(绝望——末日的到来) |
(期望——新生的曙光) |
成因 |
① |
1929-1933经济危机的打击 |
② |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①、②两个空格,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同一时期的苏联又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梦想的?
材料三: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3)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材料四:“时间流淌,新中国的一个多甲子,伴随着梦想一步步夯实。前三十年艰辛的探索,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有过跌倒,有过起伏,有过意气风发,有过尘土满面,但大国的气象就在这探索里走出来,复兴的气概就在这跋涉里走出来。到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眼前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脚下的方位已经越来越清晰。”
——以上节选杨凯《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成功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10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亚里士多德)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开创了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试图找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布拉曼特借鉴了布鲁内列斯奇的大穹顶,但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不仅在造型上更有表现力,同时也在教堂室内形成了更丰富的空间层次,比之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空间更胜一筹。其室内空间既有几个不同的区间,又宛转流通,统领在中心的主穹顶之下,整体性非常之好,其设计更富有想象力。……如果非要找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形象的话,穹顶可以是一个答案,尽管穹顶这一形式并非诞生于这一时期。
——方晓风《完美的穹顶——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创新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教学内容上所涉及的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罗马大斗兽场是如何把希腊和罗马的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的?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3)布鲁内列斯奇和布拉曼特分别为哪两大建筑设计了穹顶?根据材料,概括布拉曼特设计的穹顶的特点。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并分析两者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中国古代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从政策措施、思想方面举例说明。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伦理觉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性事件;说明作者认为“伦理觉悟为最后觉悟”的原因。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三,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
中西思想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历史发展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面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1)材料一的苏格拉底和孔子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脆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据材料二分析中法启蒙思想的主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能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材料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 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 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图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2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 代社会的宣言书”?
(3)结合材料指出,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请简述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历史作用。
(4)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哪一理论的提出?请简述其内容。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显著特点?
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美德即知识,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董晓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材料四 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政治主张产生的共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与明清时期相比,法国启蒙思想侧重强调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中作者观点的理解。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6分)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分成了群星闪烁、分道扬镰、西学东渐三个步骤,展开探究。
群星闪烁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
分道扬镳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l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西学东渐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拉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3)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另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陈衡哲《西洋史》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说“复生”和“新生”的理解。
材料三 还是一个年轻人时,苏格拉底……从自然科学和宇宙哲学转向伦理学和逻辑学。……正如3个世纪后西塞罗所宣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
——塔纳新《西方思想史》
(3)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 不同时期的三幅圣母像
(4)材料二的三幅圣母像中,哪幅作品最有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说明你的判断理由。文艺复兴时期出现此类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它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摘自《孟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和孟子所处时代的相似之处。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柏拉图和孟子思想的相似之处,在社会方案的设计上,二者的着眼点有何不同?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