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虽然生活在地球的两端,但都处于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并都试图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倡导统治者为政以德,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他主张“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学而优则仕”。柏拉图认为善的国家必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道德存在,他设想国家由生产者、卫国者和护国者组成,三个等级各守其位,恪尽职守。国王由哲学王担任,依靠他的统治教化,培养出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请回答:
依据材料比较二人政治设想中的相同点。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并分析两者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中国古代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从政策措施、思想方面举例说明。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伦理觉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性事件;说明作者认为“伦理觉悟为最后觉悟”的原因。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三,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轴心时代”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期间世界各地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比方说在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在印度出现了释加牟尼。后来在希腊就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的大思想家。
这些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人类文化主要的财富,而且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而且都是大体上同时发展起来的。雅斯贝尔斯还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他讲“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这个论断在历史上已经有多次可以得到证明了。
因此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我们能不能这样看,21世纪或者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是对2000多年前“轴心时代”的新的飞跃?……可以说,人类文化正在进入或者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
——摘编自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人类社会之贡献》
材料二 当下世界、洲界、国界似乎模糊起来,但不同文明间的分歧乃至争斗,又普遍存在,有时还以一场激烈的形态展开(如在巴以之间)。可见,文化的两个向度——一全球化和多元化同时存在。……总之,与全球化相应的,即有文化的统一走势,又有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彼此纷争。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类文化在“轴心时代”和“新的轴心时代”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汤一介所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的认识。(要求:以“认识”为中心;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中西思想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历史发展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面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1)材料一的苏格拉底和孔子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脆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据材料二分析中法启蒙思想的主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能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 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 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于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2分)
(2)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并指出其实质。(4分)
(3)据材料3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6分)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8分)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材料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 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 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图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2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 代社会的宣言书”?
(3)结合材料指出,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请简述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历史作用。
(4)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哪一理论的提出?请简述其内容。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显著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 “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
—— 意大利 弗吉里奥(1349—1420)
材料四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有何区别?
(3)材料三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当时什么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教育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美德即知识,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董晓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启发民智。他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思想助产术”。审判苏格拉底时,他争辩说:“世界上谁也无权命令别人信仰什么,或剥夺别人随心所欲思考的权利。”
——王龙《苏格拉底与商鞅》
材料二 “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
——《商君书·弱民》
材料三 商鞅认为《诗》《书》对于国家有百害而无一益,其唯一的作用就是扰乱、蛊惑民心,破坏国家法令制度的推行。因此他将礼、乐、《诗》、《书》列于国家“六虱”之首,是“亡国之俗”,并由此而发展到“燔《诗》《书》而明法令”。
——王龙《苏格拉底与商鞅》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和商鞅有着怎样不同的思想主张。
(2)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实质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材料四 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政治主张产生的共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与明清时期相比,法国启蒙思想侧重强调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中作者观点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分成了群星闪烁、分道扬镰、西学东渐三个步骤,展开探究。
群星闪烁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
分道扬镳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l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西学东渐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拉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3)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另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陈衡哲《西洋史》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说“复生”和“新生”的理解。
材料三 还是一个年轻人时,苏格拉底……从自然科学和宇宙哲学转向伦理学和逻辑学。……正如3个世纪后西塞罗所宣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
——塔纳新《西方思想史》
(3)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 不同时期的三幅圣母像
(4)材料二的三幅圣母像中,哪幅作品最有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说明你的判断理由。文艺复兴时期出现此类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它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摘自《孟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和孟子所处时代的相似之处。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柏拉图和孟子思想的相似之处,在社会方案的设计上,二者的着眼点有何不同?
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文明对话的过程。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
【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 “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主题三 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传播到欧洲的文化成果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认为甲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4)指出材料中甲、乙、丙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
(5)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