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核心 |
B.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的思想武器 |
C.曾一度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 |
D.宣扬个性,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建立法治社会 |
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提出过一个问题:“是谁使他们自己的时代和一个可尊敬的古代调和起来,并使后者在前者的文化当中成为一个主要成分呢?”材料中的“谁”,最有可能指( )
A.德意志人 | B.俄罗斯人 |
C.意大利人 | D.英国人 |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 B.认为财富即道德 |
C.揶揄上帝 |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
“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的。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这个时代( )
A.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 B.坚持国家权力高于宗教 |
C.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 D.倡导知识即美德 |
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
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 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 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
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 )
A.启蒙运动 陆王心学 | B.文艺复兴 宋明理学 |
C.宗教改革 宋明理学 | D.文艺复兴 汉代儒学 |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上述悲剧的发生 |
B.两人属于不同的国度,该现象的出现属于偶然现象 |
C.该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是两人都挑战传统,威胁专制统治 |
D.东西方同一时期都呈现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
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 )
A.完全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 | B.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体系 |
C.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 D.继续倡导天主教的价值观 |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 B.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 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
16世纪英国街头戏剧有这样一段台词:“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对这台词的解释 ①说明着商品经济正在取代自然经济 ②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生活观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心理 ④表明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金钱( )
A.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 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
C.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 D.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