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连战先生从台北出发,先后到达祖国大陆的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并发表了“三项体认”和“五个促进”的新闻公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1)①请写出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
②为了巩固共和制度,中山先生颁布了《临时约法》。指出《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2)①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当时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简述这场革命运动的重要意义。
②1937年,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什么事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华民族有何意义?
材料三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3)“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13分)纲领文件、法律等等往往是一个阶级、一个国家政治意志的集中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1)材料一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那一项内容?反映了什么思想?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实行责任内阁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据材料二,简要指出《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中国的1954年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该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材料四 下面是1959——1993年全国人大、政协召开情况简表:
届次 |
时间 |
届次 |
时间 |
第三届全国人大 |
1965.2 |
第三届全国政协 |
1959.4 |
第四届全国人大 |
1975.1 |
第四届全国政协 |
1964.12 |
第五届全国人大 |
1978.2 |
第五届全国政协 |
1978.2 |
第六届全国人大 |
1983.6 |
第六届全国政协 |
1983.6 |
第七届全国人大 |
1988.3 |
第七届全国政协 |
1988.3 |
第八届全国人大 |
1993.3 |
第八届全国政协 |
1993.3 |
材料五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4)据材料四、五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 1896年春,谭嗣同在《有感》一诗中写道:“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2)谭嗣同发出“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感慨与哪一年战争有关?它给中国带来了最重要的危害是什么?(2分 )
(3)依据以上这幅地图,这次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请写出它的内容?
(4)材料五的图片反映了国共合作的事实,分析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年代 |
商办 |
外国人办 |
||||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资本所占比重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资本所占比重 |
1872—1894 |
53 |
4687 |
9.6% |
103 |
28000 |
57.3% |
1895—1913 |
463 |
90801 |
41% |
136 |
103153 |
46% |
材料二 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
创办时间 |
创办人 |
刊物名称 |
1898 |
梁启超 |
《时务报》 |
1898 |
严复 |
《国闻报》 |
1903 |
章炳麟 |
《苏报》 |
1905 |
孙中山 |
《民报》 |
材料三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
发起人 |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
政治派别 |
国民党 |
宋教仁 |
392 |
革命派 |
共和党 |
黎元洪 |
176 |
旧官僚 |
统一党 |
程德全 |
24 |
旧官僚 |
民主党 |
汤化龙 |
24 |
立宪派 |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表反映的两种企业在两个时段的发展趋势如何。简析1872——1894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1895——1913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说明社会发展的主要状况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发展方向,并分析其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
材料一: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认为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帮忙。我们当然乐意,在此之后自然有令人满意的收获。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对近代一次中日战争的记录
材料二: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容荣抵达北京后致周恩来的致词为“这次访问,…再一次深深地感到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有着长达2000年丰富多彩的交往历史。然而,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今天,日中两国正常交流已是两国人民经济发展所需….”。
材料三: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与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随后,日本逮捕中国渔船的船员和船长。中日关系陡然升级。据10月8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日中关系因为钓鱼岛问题陷入低谷之后,日本各界急于打开僵局。5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利用亚欧峰会之机,在走廊“偶遇”温总理,成就了一段25分钟的“走廊外交”。
请回答:(1)材料一间接指出当时中国战败的原因,请从领导、民众参与、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并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抗日战争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2)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请根据恩格斯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谈谈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材料二中田中角荣访华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结合国际环境和材料内容,分析为何近代日本给中国造成巨大灾难后,1972年中日关系还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主题作丁怎样的努力?这一努力呈现怎样的特点?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为什么?
(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为什么“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通商口岸特别是内地通商口岸大量增设,为外国资本打开了倾销工业品的新市场和掠夺农产品与土特产品的新区域。轮船和铁路运输发展,形成新的交通运输网,缩短了内地农村到通商口岸的运输距离和时间,降低了运输费用。新式工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豆、桐油、芝麻等农产品的工业用途和销售市场扩大。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增长情况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人民政府将疏通工农产品流通渠道、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措施。打开农村土特产品销路以疏通流通渠道。
同时,收集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带工业品下乡,打开工业品的农村市场。由此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由此获得了原料和销路。这对刺激工商业恢复、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使19世纪末中国农业生产发生变化的因素,并说明上述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比较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异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农民购买力增强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其在土地分配方面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中的核心是哪一个?
(3)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依据材料三,结合其实践效果,略谈你的认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