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两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吸取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和国民教育。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在全面侵华的8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 1937年8月10日,松沪会战爆发前三天,就有146家工厂、重15000吨的设备,随同2500多名技术工人,在弹火纷飞下从上海向西部转移……1937年,后方仅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大学的内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外,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在参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发展与巩固的同时,也把现代文明的因素带到了中国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
——陈勤《重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原载于《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材料四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民主政治的实践,不仅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豆选”等民主选举的形式,让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有了行使自身民主权利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带到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这一时期是中共积累建政经验最丰富的一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实际上是建国后中共领导下的全国政权的一个雏形。
——杨圣清《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国家现代化的起步和加速与中国有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抗日战争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积累了哪些新的有利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书法家姚强庆祝建党九十华诞的作品:“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
(1)指出材料中与中共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2)材料中“燎原烈火向天明”与“宝塔擎旗进北京”之间有何关联?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
历史资料 |
1878年 |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
1878 年 |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
1895年 |
“公车上书” 创办《万国公报》 成立强学会 |
1895年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1897年 |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
1912年 |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
1917年 |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
1917年 |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
1919年 |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
1924年 |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
1949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谁相信……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伏尔泰《巴比伦公主》
材料二 中国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县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目前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有280多万人,来自各民族、各行业、各阶层、各党派。
——《中国民主政治白皮书》
材料三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的反映。下面是两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1965年发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邮票,全套4枚,分别是:毛主席在写作;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八路军东渡黄河。
图二 1985年发行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邮票,全套2枚。一枚“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另一枚“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
(1)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眼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3)据图一,指出当时国内认为抗战胜利的原因。
(4)与图一相比,指出图二中纪念抗战胜利的新视角,并分析影响这些新视角出现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环境,所以,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回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 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时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江南制造总局 |
《申报》 |
轮船招商局 |
发昌机器厂 |
上海强学会 |
《时务报》 |
《青年杂志》 |
五四运动 |
中共一大 |
淞沪会战 |
从以上关键词表,就“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对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
材料二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
材料三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并归纳其提出的主要原因。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主要史实。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抗战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及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见解,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一一国家、行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公益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一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主动观察和介绍西方公益募捐的情况。公益募捐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通过义演、义卖、发行筹赈彩票、企业捐赠、体育比赛等方式,提高了灾情的发布、募赈的宣传以及赈灾的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效率,公益募捐的施众和受众更加广泛。公益募捐的程序、机制得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开始将公益募捐善款应用于设戒烟所、阅览会、不缠脚会、医学善会以及兴办近代新式学堂之类的新式民阎公益组织。从1915年到1949年,民国各时期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管理规范会馆的法令有十几个,根据这些法律,工商同业公会一般都设置福利委员会或救济委员会,履行一定公益职能。公益募捐组织,包括公益募捐在内的各个方面也顺应时代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更是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救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 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1934年5月美国实行购买白银法案,实施禁止白银出口和白银收归国有等措施,又使国际银价大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严重缺乏支付工具,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曾在美国留学,对西方金融制度相对了解,强力主导推进币制改革。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顶住日本强大压力,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立即国有化,停止出口,切断白银与国际汇率关系;同时立即由中央、中国和交通三大银行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放弃银本位制,法币先后与英镑和美元确立固定汇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认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5年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
1935年10月12日,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1937年8~11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牵制了日军主力。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5月8日,二战中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摘编自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段和主题 |
史料 |
史论 |
①1861-接轨 |
奕:“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 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 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 横行海上, 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 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 |
“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宗旨 |
②1898-变局 |
梁启超:“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谭嗣同:“革去故,鼎取新” 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
维新思想汇聚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 |
③1945-复兴 |
台儿庄一役,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以四比一的伤亡,歼灭了日本一个半师团。 |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
(1)表格中的三则史料和史论,哪个史论可以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2分)对于不能直接推导出的另两个,请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使之材料与结论相符(4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近代中国“1861-接轨”的主要因素 。(6分)
材料二:共祭炎黄始祖 圣陵千里播迁
成吉思汗陵自古就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企图破坏成吉思汗陵。蒋介石遂从蒙古沙王所请,交最高国防会议复议通过,于1939年办理移陵事宜。灵车曾抵米脂县城,中共中央代表前来祭奠,发表热情洋溢的祭文,号召五族一家,外抗强敌。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检阅,也是反对日寇侵略的大示威。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应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史实、历史意义)(9分)
(4)请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历史研究性学习主题,并介绍主要研究方法。(4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6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1)从图中 A、B、C三个发展阶段中任意提取两个阶段,指出该类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把图中的D段曲线图用黑色签字笔绘制出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如《暂行工厂通则》《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很多方面……20世纪30年代,上海安乐纺织厂成立毛纺部生产英雄牌绒线。当时英国的蜜蜂牌、飞艇牌绒线风靡市场,安乐厂为了竞争市场大做广告,在广播电台精彩节目中插队播广告,对各大绒线商店百货店免费赠送新颖霓虹灯广告,在公共汽车车身上做英雄牌绒线的彩画……宣传活动的成功使英雄牌绒线声誉鹊起,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打破了英国绒线独霸市场的地位。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则采取有奖促销手段——在部分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从而打开、占领市场。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材料二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为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1)史学界认为1914-1936年的22年是中国近代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点及影响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