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
“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所反映的史实是( )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地区的农民斗争 |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 |
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
D.革命精神不彻底 |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 B.《资政新篇》 |
C.《定国是诏》 | D.《海国图志》 |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的理想社会是
A.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 | B.官民平等,军民一体的社会 |
C.社会主义社会 | D.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 |
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却又包含着隐患,主要是指( )
A.面临封建势力的疯狂反扑 |
B.缺乏政治、经济、思想上的牢固基础 |
C.外国侵略势力要渔翁得利 |
D.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太平军人员的伤亡 |
有史学家在评价某一事件时说:“……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你认为 史学家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民主主义革命 |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
C.“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
D.“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
突出体现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局限性的是( )
①《天朝田亩制度》 ②天京变乱 ③《资政新篇》 ④北伐失利
A.①②③④ | B.① | C.①② | D.①②③ |
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人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B.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
C.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
D.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