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法)》,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这些措施( )
A.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 |
B.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 |
C.为官僚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
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不属于造成C段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放松经济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
B.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
D.清政府的鼓励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
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 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A.反对世界大战 | B.倡导民主科学 |
C.宣扬实业救国 | D.维护领土主权 |
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
|
1890年 |
1913年 |
1933年 |
种植业、渔业、林业 |
68. 5 |
67. 0 |
64. 0 |
手工业 |
7. 7 |
7. 7 |
7. 4 |
现代制造业 |
0. 1 |
0. 6 |
2. 5 |
采矿业 |
0. 2 |
0. 3 |
0. 8 |
电力 |
0. 0 |
0. 0 |
0. 5 |
现代运输和商业 |
5. 1 |
4. 6 |
4. 0 |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①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②现代产业有所发展 ③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 ④官僚资本始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
B.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
C.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 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 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促进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经济奇迹”的最主要原因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
下图是不同历史年份我国轻工业与重工业比重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初,收回利权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
B.北洋军阀统治初期,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C.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
D.“一五”计划的完成,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
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的废除 |
B.有利于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 |
C.表明其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
D.反映了国民政府规范市场经济体系 |
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 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
A.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 B.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D.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
1914年—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数量却大幅下降。导致这一现象的客观因素是( )
A.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 B.抵制日货运动蓬勃发展 |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D.西方爆发严重经济危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