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 )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④ |
下图反映出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图
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 |
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
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请回答: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 B.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
C.提倡国货运动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
C.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下列史料与史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材 料 |
结 论 |
A |
德国瓦德西“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
列强放弃了在华特权 |
B |
1900年6月东南诸省巡抚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一、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
清末中央集权面临威胁 |
C |
恩格斯“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 |
历史进步只有依靠历史灾难 |
D |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苛捐杂税,鼓励华侨来华投资。” |
临时政府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政府 |
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材料三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载:1922年,仅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山西、察哈尔八省统计垦殖公司由59家扩增到100家,资金达到1245万元。但这一切的规模还实在太小,全国的统计也就相当于军阀阎锡山一人的家产。材料说明( )
A.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
B.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加剧 |
C.农业经济模式转型艰难 |
D.军阀统治阻碍经济发展 |
某学者整理出表2的数据后认为“1957年成都个体小商业趋于衰落”。他得出该结论的合理依据包括
表2 1957年与1935年成都服务业店家数量比较(单位:家)
行业 |
1935年数量 |
1957年数量 |
理发 |
529 |
537 |
浴室 |
21 |
9 |
旅栈 |
225 |
471 |
茶社 |
599 |
448 |
(资料来源;1935年《新新新闻》;1957年《成都市商业二局档案》)
①1957年成都人口较1935年有大幅度增长,但服务业店家数量增长并不十分明显
②1957年与1935年相比,成都服务业店家数量波动较大
③1935年成都服务业店家以私人经营为主,1957年以合作化经营为主
④1935年成都服务业店家的合计数量,少于1957年的合计数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分)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
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
请依据以上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和两个不利条件,并加以说明。(12分)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 B.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
C.提倡国货运动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下表为1894年、1914年的外国资本在华资本结构图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 )
A.1894年后因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外国资本急剧膨胀 |
B.外国资本的扩张导致中国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
C.一战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扩张达到近代时期的最高峰 |
D.列强的在华投资中交通业和工业比重上升较快 |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