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日本《新历史教科书》株式会社扶桑社(市版本)对中日战争起因的描述。回答问题。
事 件 |
描 述 |
|
甲午中日战争 |
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 |
|
抗 日 战 争 |
“九一八”事变 |
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 |
七七事变 |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
2014年12月1日,在日本众院选举公告发布前一天的党首辩论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战争责任问题做出了避开直面回答的模糊表态:“过去那场战争的原因何在,必须交由历史学家去判断。”
就日本教科书中关于两次中日战争起因记述,谈谈你对中日战争责任问题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
1942年 |
日本投降时 |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战场 |
东南亚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 印度洋 |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
东南亚 太平洋 |
35个师团 |
10个师团 |
7个师团 |
37个师团 |
15个师团 |
111万多人 |
不到10.9万人 |
材料二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中 国 |
美 国 |
英 国 |
|||
伤亡 |
死亡 |
直接经济损失 |
间接经济损失 |
死 亡 |
死亡 |
3500万人 |
2000多万人 |
62亿美元 |
5000亿美元 |
40.5万人 |
37.5万人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侧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危急中华地,千里炮声隆。惊落芦沟晓月,仗武势汹汹。我自堂堂华夏,更有文明雄史,奋起九州同。砥柱中流稳,倚剑敢屠龙。
双关捷,百团战,展威风。敌前敌后、南北游击任从容。国际同盟携手,粉碎黄粱美梦,梦断听丧钟。试看乌云散,日照漫天红。
——盛晓虎《水调歌头·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1)“惊落芦沟晓月,仗武势汹汹”是指什么?“奋起九州同”有何含义?请用史实证明。
(2)请列举“国际同盟携手,粉碎黄粱美梦”的史实两例。你认为在当前我们纪念抗战胜利有何现实意义?
材料一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材料二 后来,……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1)材料一中“贫瘠的中国西北部”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具有“革命乐观情绪”的“千千万万青年人”会聚集到这里?
(2)材料二中的“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如何理解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幅人物图
材料二 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日,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
——摘自《天津条约》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摘自《马关条约》
请回答:
(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江上下游均有贼匪”的“贼匪”是指什么?
(3)材料三的规定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2分)
(4) 近代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昭和时代的那场战争是什么?与此前的多次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怎样?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要地位?
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历来众说纷纭:
蒋 介 石: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都是国民党组织的,没有国民党便没有中国的抗战。
朱 德:在时间最长、斗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敌后军民抗击了60%以上的日军和
几乎全部伪军,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在抗战过程中发挥了有限的
作用。
美国总统:蒋介石是中国抗战的领袖,国民党军队是中国抗战的主力。
叶 挺:国民党在抗战初期一度积极抵抗,但后期是破坏抗战的罪魁祸首。
日本士兵:国民党兵好对付,最可怕的是八路军。
请说出你的见解(要求:以“关于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为讨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民主力量和人民大众为争取民主权利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
材料二 1941年, 陕甘宁边区进行 “三三制”政权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 “按三三制”比例 , 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 , 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陕甘宁边区进行选举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抗战胜利后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政治权利做出了哪些重大努力?结局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下列各点,贯彻《适应局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中规定的关于南方的措施。①帝国为了完成自存自卫,在不辞对美(英、荷)作战的决心下,拟于10月下旬完成战争准备。②与此同时,帝国对英美尽量采取各种外交手段,努力贯彻帝国的要求。
——《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帝国国策实行要求》1940年9月6日
材料二 朕信尔等之忠诚勇武,恢复发扬祖宗之通业,迅速铲除祸根,确保东亚之永久和平,以其保全帝国之光荣
——日本天皇《宣战诏书》1941年12月
材料三 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希求帝国自卫与东亚安全出击,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意……敌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其未为逆料……朕对始终与帝国为东亚解放努力解放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8月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日本的“国策”指什么?
(2) 根据材料三,裕仁天皇宣布停战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分析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3) 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简要分析两则天皇诏书观点的异同。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民主力量和人民大众为争取民主权利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
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的“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
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
投在好人碗里头。
材料二 下图:农民们正慎重地投豆选举自己信得过的干部
材料三 1941年, 陕甘宁边区进行 “三三制”政权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 , 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 , 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陕甘宁边区进行选举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抗战胜利后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政治权利做出了哪些重大努力?结局如何?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了设计了如下的试题来重温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请认真完成本题
你是一名记者,在1919年大学毕业后,写下了第一篇的报道,题目为《__________⑴__》,随后你为当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⑵______作了一个专访,并在一本名为《_______⑶__》的杂志上发表。从此你信仰了共产主义。1921年7月,你有幸列席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你又参加了二大,并在会议上帮助起草了__________⑷__纲领。1923年你见到了孙中山先生,并主张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1924年国共实现合作,合作的标志是_⑸___;为此你进入了建立在广州的_____⑹_________学习,毕业后你成为了一名军官。为了消灭________⑺___,你参加了北伐,作战十分英勇。可惜在1927年的反革命政变中你遭到国民党的追捕,随后你领导了_______⑻__起义,不久你转移到了农村,并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可惜当时党内左倾错误严重,直到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了__⑼___,这时你才被任命为了团长,你率领先头部队进入了贵州,安排了中共中央召开了___⑽____会议,从此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之后你到了陕北并开始着手抗日。1937年__⑾___事变爆发,你领导的八路军开辟了____⑿战场;1941年,你亲自指挥了____⒀__以增强人民抗日的信心,在困难的时期你在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八年抗战胜利后,你陪同了毛泽东飞赴___⒁_进行谈判,从而表明了中共和平的立场,但国民党还是挑起了内战,你率军进入东北,和林彪配合发动了___⒂___战役。1949年你参加了七届二中全会,并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从__⒃_转移到__⒄_,1949年10月1日,你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一同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颁布《苏维埃暂行选举法》、《选举细则》等法律文件,在革命根据地范围内开展民主选举,实行苏维埃代表制。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力,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图1 苏维埃政权的选举 图2 苏维埃政权颁发的选民证
——引自高等院校教材《中国革命史》
材料二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比较普遍的农村选举方式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红绿票法属于票选法的一种,具体施行是这样的:发给投票人额定的红绿票,而让候选人坐在台前,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一个票箱,红票意味着同意,绿票意味着反对,投票人对每个候选人只能投一种颜色的票。豆选法是根据地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其法以豆粒(什幺豆子都可以,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不等)作为选票,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额数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鱼贯而过,认为信得过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当选。
——引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回归》
材料三 一组抗战时期根据地的选举照片
请回答: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什么说“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力,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2)根据材料,归纳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
(3)抗日根据地在选举组织抗日民族政权的时候采取哪一重要原则实施?这一原则的实施有何积极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相比较,具有本质的进步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怎样的鲜明时代特征?
材料三 中央党校郭德宏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伟大抗战塑造了伟大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塑造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一例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6分)
(4)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主革命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任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日军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极期残忍的手段,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死亡人数达30万人以上。
材料三: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拒不承认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并且修改了中学历史教科书,拒不反省自己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思考,请你再举出日本在全面侵华期间制造的两例暴行。
(2)从世界和平的角度思考,由材料一、二中日本这种做法,你想到了什么?
(3)2010年,中日两国围绕哪个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外交冲突?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威胁人类进步和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4)某班为纪念抗战胜利准备出一期主题墙报,请你参与这一活动,你将通过哪些途径去搜集有关资料?
(共15分)20世纪两次大战中,中国政府都是参战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州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后,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材料三:
联合国维和行动 反战和平运动 1986年中国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并由此说明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作用。
(3)进入21世纪,战争威胁仍然存在,但和平力量不断增强。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