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 )
A.主张民主共和 | B.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
C.挽救民族危亡 |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文献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把下一根头发,毛打趣的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
自己的思路:
“从国家政体上看,君主专制政体一个个被推翻,大多数国家采取了民主共和制,即使保留了君主制的国家实行的也是君主立宪制。从民主制的内容来看,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区别,但不论在哪类国家中,民主的内涵和享有者的范围都在显著地扩大。”该表述概括的是
A.世界现代史的内涵 | B.资本主义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
C.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 | D.各种文明的相互借鉴 |
旧历除夕,中国人有张贴春联的习俗和传统。在1941年的旧历除夕,自诩是孙中山信徒的某君在南京的寓所贴出了一副对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有人在对联上略作修改对其讽刺:“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据此,请你推断材料中的“某君”是指
A.蒋介石 | B.宋教仁 |
C.汪精卫 | D.宋子文 |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
A.余粮征集制 | B.企业国有政策 | C.取消自由贸易 | D.强制劳动制度 |
某些两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 )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得救,后者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
C.封建制度日趋巩固 |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
以下是反映欧洲历史上王权与教权力量此消彼长发展趋势的若干重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查理加冕 ②阿维尼翁之囚 ③卡诺沙觐见 ④丕平献土
A.①②③③ | B.②③①④ | C.④①③② | D.③①④② |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 B.革命 |
C.民主 | D.科学 |
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白银57两。对其分析和认识错误的是
A.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力 | B.土纱以质优受到用户的欢迎 |
C.机器生产对手工生产具有优势 | D.洋纱的运销受到特权保护 |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典礼》中的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状态是
A.工场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C.官营手工业 | D.私营手工业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实业救国 | B.农业衰退 | C.重利轻义 | D.重商轻农 |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个先进国家“遍地开花”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
C.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 D.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