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巡抚曾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
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阅读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
回答:
(1)法兰西第一帝国最强盛的时候,控制的范围包括哪些地区?当保持独立的还有哪两个大国?
(2)试从地理、历史角度分析法国未能征服英国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拥有发展工业的丰富原料和广大市场,主要得益于
A.海外的殖民掠夺 | B.西部领土的开发 |
C.欧美的自由贸易 | D.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 |
1810~186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增长近九倍,成为世界第四号工业强国。但在1860年,一位资深经济观察家说:“We should have done better。”这位观察家的言论主要针对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问题
A.美英矛盾尖锐,英国技术封锁 | B.政府干预过度,影响移民流入 |
C.南方离心倾向,国内市场狭小 | D.一味学习外国,缺乏技术创新 |
下列对19世纪末的英国、法国和美国三大强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工业生产发展速度不同 |
B.垄断已成为国家生活的基础 |
C.民主化趋势日益加强 |
D.都积极参与对欧洲霸权的争夺 |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 |
B.井冈山会师 |
C.第五次反“围剿” |
D.长征 |
美国国旗的演变是美国大国崛起的一个缩影,它由最初的13条13星演变成今天的13条52星的过程,反映了美国 ( )
A.政党政治的变化过程 | B.对外政策的演变过程 |
C.领土扩张的过程 | D.民族关系的演变过程 |
历史提供给中共具体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机遇是 ( )
A.参与并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B.在华北事变后,发表《八一宣言》 |
C.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发表 |
D.领导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
下列图片反映了19世纪以来德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
图一 19世纪中期德意志纺织厂
图二 19世纪末期德国最大的军工厂克虏伯工厂
图三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汽车工厂
回答:
(1)依据三幅图片的信息,概括德国工业化的特点。
(2)影响图一德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图二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3)图三与图二相比,德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的特点?对欧洲带来什么影响?
(4)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当时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对下列哪一经济政策的反思(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 D.农业集体化方针 |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其后中国革命的发展仍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表述与此结论不相符的是
A.直接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
B.宣传了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
C.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
D.为革命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
200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50周年,2007年是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苏联和中国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引人注目的大事,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们的经验和教训,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在经济方面,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与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比较,类似的是( )
A.实行贸易垄断 |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C.取消贸易自由 | 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
十九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打败了意大利侵略者,用武装斗争的形式捍卫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主要原因是:
A.国王孟尼利克的杰出领导 | B.全国各阶层人民英勇抵抗 |
C.英法对埃塞俄比亚的支持 | D.意大利国内发生革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