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经济
高中历史

《说文解字》对“龙”字的释义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龙是一种文化图腾 B.龙的变化象征皇权的消长
C.龙兼具灵性和力量 D.龙与农耕文明密切关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 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何种趋势?(     )

A.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父家长权力益趋巩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生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以法治国 C.皇权至上 D.天人感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

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

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

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

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来源: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

A.民贵君轻 B.以法治国
C.皇权至上 D.天人感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     )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经济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