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
A. |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
B. |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
C. |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
D. |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 经济政治 |
B. | 文化传统 |
C. | 人口密度 |
D. | 地理环境 |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 |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
B. |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 |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
D. |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
A. |
军用工业由官办专为商办 |
B. |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
C. |
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
D. |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
如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
A.日本B.英国C.德国D.俄国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
A. |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B. |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 |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
D. |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
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
A. |
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
B. |
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
C. |
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
D. |
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
朱纯祖 |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
姚光第 |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表1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年份 |
铁砂产量 |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
钢铁消费量 |
钢铁输入量 |
1931 |
1 840 279 |
831 652 |
804 000 |
557 625 |
1932 |
1 839 212 |
758 441 |
404 000 |
430 655 |
1933 |
1 903 466 |
992 521 |
694 000 |
525 673 |
1934 |
2 135 031 |
864 107 |
770 000 |
617 726 |
根据表1可知,当时( )
A. |
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
B. |
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
C. |
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
D. |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
198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近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
B. |
政府大力扶持官办督商办企业 |
C. |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D. |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
A. |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
C. |
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
D. |
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 |
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
B. |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
C.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
D. |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
B. |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
C. |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
D. |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