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
C.郡县制、行省制 |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
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 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
C.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 |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
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B.皇权不断加强 |
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 |
下列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古代政治制度始终没有完全摆脱血缘宗法的影响 |
B.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开始解体于秦朝 |
C.封建中央集权的核心内容是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
D.元朝、清朝时期,中央集权相对减弱 |
《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在中国古代,皇帝一方面不断加强自己的威权;另一方面又积极表彰那些敢于冒死谏君的诤臣。皇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
A.显示君主的开明仁义 | B.制造君臣和谐的假相 |
C.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 D.避免高层决策的失误 |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
B.隋唐时期三省之间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彻底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
C.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是
①皇帝“家天下”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官僚制度 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魏晋以来中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受南方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吸引 |
B.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
C.南方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的吸引 |
D.北方气候寒冷,造成生存环境艰难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
A.西周 | B.战国 | C.魏晋 | D.隋唐 |
维系秦汉、隋唐、明清长时期统一的相同原因是
①实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实力 ②发展社会经济,实行对外开放
③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④文化传统影响,民族凝聚力强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中央集权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①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 ②君权与相权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系列电视剧《马大姐》的歌词中唱到“有一个大杂院,住着街坊和四邻”,其中“四邻”应产生于
A.宗主都护制 | B.保甲制 | C.什伍制 | D.三长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