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中央集权 B. 皇权神圣,专制独裁
C. 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D. 随意性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 |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
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材料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是
A.浓厚的宗族色彩 | B.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
C.嫡长子继承制 | D.严格的等级制度 |
图“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皇权至上
C.为政以德 D.以法治国
1776 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 500 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材料我们知道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A 农耕经济的落后 B 西方国家的侵略
C 人口压力的承重 D 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1521年,明朝第十一任帝朱厚照死,没有儿子,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位。之后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即大臣们围绕朱厚熜该怎样称呼朱厚照的父亲(父亲还是伯父)和自己的父亲(父亲还是叔父)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议,并发生了流血事件,很多皇帝意见的反对者被廷杖致死。对于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大小宗”体系 ② 是儒学思想为正统的体现 ③当时理学正处于兴盛时期 ④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④ |
下图三个画面再现了不同时期皇帝和宰相商讨国事的不同情景。这反映了:
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 B.皇权的不断加强和相权不断削弱 |
C.服饰和礼仪是—个时代经济的具体体现 | D.明朝废宰相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
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
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 D.郡县制度的持续深化 |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C.皇帝地位的独尊 |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
中国的封建社会同当时欧洲的封建社会差别很大,就其最高统治者的权力而言
A.都主张“君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 B.都主张“主权在民”“社会契约” |
C.中国皇权服从教权,欧洲教权服从王权 | D.中国皇权至上,欧洲教权至上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