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国家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公共权力”的特征是( )
A.外儒内法 | B.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
C.对地方的监督不断加强 | D.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
A. |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B. |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 |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
D. |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根本上反映( )
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 | B.内外朝相互制衡 |
C.相权的不断削弱 | D.君主专制的强化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B.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的政权解读错误的是(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
B.缺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 |
C.专制主义集权思想浓厚 |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明朝的内阁
③清朝的军机处 ④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
全国人口(丁) |
官员 |
官民之比 |
西汉 |
5959万 |
7500人 |
1:7945 |
唐高宗时 |
5238万 |
13465人 |
1:3927 |
元成宗时 |
5816万 |
22500人 |
l:2613 |
清康熙时 |
2459万 |
27000人 |
l:911 |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
A.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B.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 |
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
B. |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
C.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
D. |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
B. |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
C. |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
D. |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
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 |
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
B. |
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
C. |
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
D. |
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
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 ……(1865-1895)
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
D.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
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试题篮
()